在“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之际,一场如约而至的“新年第一会”,一个连续四年一以贯之出台的“一号文”,体现了南京用长远眼光、战略思维谋划推动创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创新定力。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载入史册的一年。南京亮出一份精彩成绩单: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同类城市前列,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研发投入强度达3.38%,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6%。
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冯芃 摄
创新名城的深入推进、创新动能的成长壮大,成为南京城市强劲活力和强大韧性的核心支撑。
张敬华说,面向2035,我们明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聚合,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南京城。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今天的推进大会亮出一份充满南京自信的成绩单。
点击看大图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紫金山实验室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科技力量,扬子江中心聚焦长江大保护涵养绿色动能,麒麟科技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载体加速推进,涌现了一批“从0到1”原创成果。
深入推进“生根出访”“百校对接”, 布局设立29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首创建设“海智湾”招揽国际人才,南京创新周放大资源聚集效应, “宁聚计划”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0多万。
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启动仪式暨全市人才工作者培训班举行。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 摄
在全国率先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完成15个高新园区去行政化改革,建设运营10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构建以市委一号文为主体的政策体系。经过三年实践,进一步增进“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的城市共识,创新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城市鲜明气质,凝聚起社会力量、各路英才投身创新名城建设的强大合力。
推进大会上,备注关注的是南京连续第四年聚焦创新的市委“一号文”——《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
2021年“一号文”分别从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开放创新、全域创新、制度创新等9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
关于原始创新——
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设立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政府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
关于企业创新——
一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发展壮大。明确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对首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给予30万元奖励,有效期满当年仍获得认定的再给予20万元奖励。
二是促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成长。对创新型领军企业给予贡献奖励,支持“高升规”“小升规”,对科技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以及企业研发机构给予绩效奖励。
三是促进市场主体加速涌现。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营商环境新政和“科创森林成长计划”,明确到2025年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
关于产业创新——
一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在备案、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绩效考核、融资、特色集群培育等方面多措并举,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明确到2025年培育打造40家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推动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围绕八大产业链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对牵头攻关任务或承担国家攻关项目的企业,按项目研发总投入的15%、最高1000万元给予支持。
三是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新基建,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推动商贸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商贸数字示范标杆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关于载体创新——
一是加快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实施“空间要素保障创新计划”,划定工业用地红线,确保3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和40平方公里科研用地“基本盘”。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20%,优先保障创新名城建设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支持在宁重点高校建设科技创新港,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策源地。对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按年度绩效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鼓励高校院所利用闲置校区、厂区建设城市硅巷,按硅巷年度绩效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关于人才创新——
一是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建立高峰、先锋、宁聚、菁英计划体系,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500——1000万支持,其中具有标志性全球影响力的,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50-350万元支持。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提供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品质生活等特色精准服务。
二是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提速计划”。多措并举加快人才住房筹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博士、硕士、学士,继续执行住房租赁补贴政策,引导开发商和商业银行对人才购房按规定落实首付比例政策和贷款利率优惠。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住房12万套。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原则,布局规划建设人才安居社区。
关于金融创新——
一是拓展股权融资。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运作机制,激励国有创投企业投资团队,完善股权投资基金开办、投资等奖励政策,优化产业并购基金管理、上市企业支持政策,支持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
二是完善信贷融资。对募集资金投资于新型研发机构和种子期、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基金管理机构,按实际到位投资额5%给予奖励,投资单个企业累计奖励最高500万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海外人才创业企业和知识产权质押企业,强化政策担保、转贷基金作用。
关于开放创新——
一是高质量建设都市圈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圈,推进南京都市圈创新一体化、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联动,支持创新券跨区域使用,设立长三角科技合作计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
二是高质量推进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合作。完善创新周举办机制,深化“生根计划”,大力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投资和研发活动,深化“百校对接”机制,发展“校友经济”等。支持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世界500强”等在宁落户或设立高端研发机构,按投资规模、研发投入等年度绩效给予最高3000万元奖励。
关于全域创新——
一是强化市域治理应用场景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每年发布1000个应用场景,更大力度支持先进技术与创新产品市场化推广示范,对重大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二是强化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支撑。实施“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生命健康科技专项,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领域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实施“智慧颐养工程”。
关于制度创新——
一是完善创新统筹推进制度。加强党对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秒触发”政策服务系统、“一站式”政策兑现平台、“好差评”政策落实制度,强化创新名城建设“硬考核”。
二是完善创新激励包容制度。强化表彰奖励,弘扬企业家精神,设立企业家创新会堂,优化“企业家服务日”事项首办机制,争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探索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整体综合评价和对国有创投企业的监管创新,建立针对国有创投的尽职免责机制,营造激励创新、主动作为,保护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支持在宁高校院所争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2020年11月18日,南京企业家服务日“智汇宁企”早餐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2020年“一号文”,强化改革、建设制度,提出“六种机制”(科创企业森林成长机制、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机制、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应用激励机制、创新要素有效支持机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机制),重点解决产业落地问题。
着眼创新环境的发展变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城市创新需求,构建了一套全新解决方案。
围绕原始创新、企业创新、金融创新等9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涵盖创新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
整合推出“七大计划”,制定专项配套文件,政策措施务实管用。
2020年5月19日,“才汇金陵、共创未来”人才云聘云创活动正式启动。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南京提出要像改革开放之初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样,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涌动。
南京提出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干部,创新发展的高度取决于干部水平的高度。要把那些懂科技、会创新、能聚才、善成业的干部用起来,让他们有舞台空间、能吃香出彩、领发展潮流;不会创新、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要推动学、倒逼让、坚决调,实现创新发展与创新治理的有机统一。
今年,南京如何深入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张敬华提出,必须拿出“江河奔流开新路、层峦耸峙争高峰”的大气魄、大手笔,奋力实现五大新突破。
打造科技强国支撑点,以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抓手,放大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中心的带动效应,前瞻布局综合交通等重大科技平台,加快中科院麒麟基地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摄
江北新区研创园。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特色载体要加快打造,新建3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推动高校创新港、“121”创新社区等载体高水平发展,打造有机融合的高密度创新综合体。
培植近悦远来的人才热土,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构建高峰、先锋、宁聚、菁英人才计划体系,打响“海智湾”品牌。五年内集聚100个顶尖人才或团队、新引进3000名高层次人才、培育1000名创新型企业家。
完善融合创新的区域体系,积极构建长三角科创圈,推进南京都市圈创新一体化建设,加快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对接参与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搭建联通各方的合作平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优化推进“生根出访”“百校对接”计划,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端平台、科研机构深化合作,持续布局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合作科技园区,不断拓展开放合作创新“朋友圈”。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南京正携手并进、接续努力,共同撰写创新名城建设大文章。
来源:紫金山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