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科技社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返回主站
账号 密码
科技智库
“六维发力”构筑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日,江苏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其中,构筑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使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协同发展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最重要的内容和基础。江苏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生产性服务业领先、对外开放度高、人才吸引力强、数字化基础好,完全可以在系统思维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从以下六个维度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江苏产业的整体能级,助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制造强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江苏制造业占全国约1/8,许多领域的产品、工艺或环节代表了当今中国的最高水平。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朝着内向化、区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制造业正从过去以单一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向着全球产业链集群竞争格局转变。可以这样说,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发展格局下,江苏制造业代表着国家队、承担着融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使命,通过密集的产业集群形式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是江苏制造业发展的艰巨任务。

因此,江苏所打造的产业集群应当是世界级的,代表着国家最高水平。这样的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在空间上将同质产业聚拢在一起进行发展,而应当是高质量的集聚,其标志如下:1.既是该产业在全球集群的“高原”,又有该产业的“高峰”企业;2.占领全球市场较大份额,集群具有国际影响力;3.技术领先,引领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因此,江苏要从过去的“总量论英雄”向“创新论英雄”转变,不是简单的看规模总量等粗放型指标,而应更加关注产业关联(产业链现代化)、核心技术能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附加值率等内涵式发展的指标。

科技创新:形成科技与产业有机融合的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一方面是包括知识突破带来的新技术供给,另一方面也包括由市场拉动的需求引致型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能力为支撑,但科技创新必须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打通长期横在科技与产业之间的断层,才能真正确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江苏应当率先有决心和毅力探索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方法,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融合,重点在于设计有利于创新各主体协同的利益激励机制。应当借鉴美国《拜杜法案》的相关做法,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相关新型研发机构近年来艰苦探索得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全省范围的相关激励政策,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人才和资金,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还应打造强大的技术经纪市场,为科技和产业创新构建中介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定价机制,打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藩篱,实现技术供需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知识经济投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效率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实体产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密集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是现代产业起飞的翅膀、强大的心脏和聪明的脑袋。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其占比越高,这个国家的知识经济发展越健康,实体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十四五”时期,江苏在“制造强省”目标的引领下,除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基础之外,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首先,在统计上,应当将生产性服务业指标也纳入到发展制造业的考核体系,采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性指标来衡量地方绩效;其次,要鼓励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在价值链高端的环节,例如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科技中介、品牌营销等,政府要在共性技术平台等产业公共品方面增加供给;最后,根据“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应制定更细化的、适用于江苏优势产业的行动方案,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与制造业实体不匹配的资源浪费。

人才资源:建立发达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工匠型”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高端人才助力。江苏高校云集、产业发达,具有较好的产业人才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掌握某项核心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帮助企业产品精细化、工艺能力提升的高级“工匠型”人才。这类人才培养并非普通大学能完成,而应交与专业职业学校,其目标不是培养高层次的“全才”,而是培养聚焦某项技能的“专才”,这种“专才”能够把“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工匠型”人才,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应向德国对标学习,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地位。德国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和认可,民众也以成为职业技能人才而自豪,职业教育对民众有较大吸引力。例如,德国技工工资高于大学毕业的白领,有些行业甚至超过大学教授。这个现象跟德国先进制造业高度发达有关,各行各业对技工需求巨大,由此2/3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江苏发达的制造业也恰恰具备巨大的市场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应用条件。

内外开放:加快形成产业国内外双循环新格局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江苏作为开放程度一向较高的省份,产业与各区域的关联也很紧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树立新型开放观,不仅要重视对外开放深化开展国际产业合作,还应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以更高质量对内开放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助力实现产业的国际国内“双循环”。

在对外开放上,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吸引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为我所用,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等较为领先发达的产业园区应当率先进行有益的探索;在对内开放上,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拆除各种针对民营经济的制度壁垒和无形障碍;其次要更主动、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同长三角其他省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等建立产业合作联系,着力打通区域壁垒、进行区域协同,重点要发挥江苏沿江两岸的实体产业优势,连同上海合肥打造“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与“G60科创走廊”同频共振,形成协同式产业创新发展。

数字化: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赋能产业

数字化是未来产业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机制。江苏“十四五”提出“数字江苏”的建设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与赋能,是“数字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数字化发展的着力点。构筑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当充分利用产业场景丰富、需求面强劲、数据资源充足、物联网基础较好等优势,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机遇,构建以数据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为产业升级赋能。

一方面要以“产业数字化”为导向,对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对产业的资源管理、供应链、市场链等进行优化提升,实现敏捷生产、精益制造、高端加工等制造能力,引领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还应进行“数字产业化”,充分运用省内信息通信、软件、人工智能等产业基础优势,将数据资源化、产业化,培育一批有代表性和行业特征的数字企业,构建全国数字化高地。

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徐宁(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江苏智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