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科技要闻
正文
南京的城市气质是?答案有了……
发布时间:2020-10-27 浏览量:9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640.webp.jpg

南京城。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

为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2017年底起,南京把创新驱动作为新时期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核心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创新治理架构实现“南京新变革”,一室一中心成为“南京新标志”,多维创新要素融入“南京新生态”,创新指标数据跑出“南京加速度”……“十三五”期间,南京处处可以感知创新的脉动。


640.webp (1).jpg

发布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摄


10月27日上午,“十三五”成就看南京系列发布会首场聚焦“创新发展”。来随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一起看看南京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三年市委一号文,

为聚力创新立起“风向标”


640.webp (2).jpg

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2017年,南京市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1”就是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就是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另一个“1”就是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


市委创新办专职副主任陈为生介绍,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深化顶层设计。


640.webp (3).jpg

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冯芃摄

一是出台创新“一号文件”

为突出战略引领,强化政策供给,南京连续三年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出台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为聚力创新立起了“风向标”。

二是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

在全国率先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突显了党委抓创新的格局,突出了党委对创新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并固化创新体系顶层组织架构,统筹规划创新名城建设总体任务,系统优化提升创新治理能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以打造一流生态为目标的全面创新。

三是落实督办考核

对于创新工作,坚持“一把手”抓创新,党政“一把手”都把创新作为主责主业,协调解决问题,发挥示范带动,形成强大工作推力。同时加强创新工作的督查考核,形成月度调度机制,突出绩效考核“推进器”作用,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2018年底,南京“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经验做法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扬。


布局基础研究平台,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640.webp (4).jpg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实验室供图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技术攻关和源头创新,稳步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雁宁介绍,全面对标北京、上海、合肥等其他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已编制形成《南京市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总体方案》。


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前瞻性布局——

640.webp (5).jpg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新址展厅内景。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建设“一室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探索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攀登科学高峰、强化策源功能。重点围绕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技术攻关和源头创新,打造自主创新高地,目前已成功取得5G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微界面强化反应、化工废水“零排放”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和技术突破。



640.webp (6).jpg

中科院南京分院麒麟科技园项目效果图。资料图

中科院麒麟科技城建设,市政府专门出台的支持中科院高端科技资源落户麒麟七条专项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中科院优质资源向麒麟集聚,为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科院自动化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等7个项目已落地园区,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迁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在加快建设。



640.webp (7).jpg

第四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开幕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江苏承建部分目前进展顺利,截至2020年7月底,已经完成22个主干节点建设,在第四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展示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成果。



培育创新型“老母鸡”,

“科创企业森林”枝繁叶茂


640.webp (8).jpg

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右一),向媒体介绍SMS同步脱氮除磷人工湿地装置。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华 摄

创新发展的“南京号”正在远航,“先手棋”是推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重头戏是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瑕介绍,新型研发机构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以新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等各方面积极性,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团队平均持股比例为56%,最高达90%。


同时,各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自身链接和研发实体优势,坚持技术转化与企业培育并举,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6000家,创造的专利总数达6865个。


640.webp (9).jpg

中国(南京)软件谷。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南京还把科技作为产业来抓,做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这“三棵树”的文章,打造枝繁叶茂的“科创企业森林”。


加强企业全链条梯度培育,对不同企业分类施策,给予最适合的支持政策:对初创期科技企业发放“创新劵”,根据经济贡献进行奖励;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获得50万元的奖励;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拟上市企业,设立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提供全方位、定制化跟踪服务;对科技服务企业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


640.webp (10).jpg

4月29日下午,2020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暨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推进会举行。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冯芃摄

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是全市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成长。经过近3年的持续推动,全市独角兽企业从2家扩展到15家,培育独角兽从12家发展到95家,瞪羚企业从28家发展到312家。独角兽、瞪羚企业总数已达422家。


截至目前,独角兽、瞪羚企业总体运营平稳。今年以来,共有66家企业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超100亿元。



狠抓强链补链,

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4+4+1”主导产业体系。资料图片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统筹考虑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明确了“4+4+1”的主导产业体系。三年来,随着创新名城建设的深入推进,“4+4+1”主导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五大地标产业加速崛起。


今年7月,南京进一步明确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链主攻方向。


640.webp (11).jpg

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供图


按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求,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加快增强产业自主力。


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主导产业创新需求,由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各环节有龙头企业、关键点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链。


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八大产业链的打造,以增强产业链条融合力为导向,实施以创新导入为特征的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实施由市领导挂帅的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体系,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形成了提高科技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体系化工作机制。


640.webp (12).jpg

工业协同攻关基地创新中心。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市工信局副局长陈可科介绍,在创新名城建设统揽下,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支撑能力凸显,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围绕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目前,全市已拥有江苏省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等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和1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单位。



作为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一批创新载体也在南京加速崛起。


640.webp (13).jpg

麒麟高新区。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强化高新区改革赋能,出台《南京高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行“去行政化”改革,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


640.webp (14).jpg

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通讯员 孙乐 聂珍香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


加快建设城市“硅巷”,充分利用主城区的老校区、老厂区和传统街区等,激发主城区科教创新资源活力,打造出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硅巷”,同时打造高校创新港、紫东科创大走廊等,推动创新载体与城市空间有效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转化氛围,形成创新创业的城市活力中心。


640.webp (15).jpg

2020南京创新周•紫金山人才发展国际峰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打造创新品牌活动,连续两年举办南京创新周,达成合作成果880余项、总投资近3300亿元,在国内国际引起巨大反响,进一步链接了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了创新首位度。



【延伸阅读】




南京创新实力成绩单

640.webp (16).jpg

山水城林南京城。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跃升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南京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



GDP增长大幅跃升

全市GDP从2017年的1.17万亿元到2019年的1.4万亿元,增速居全省和东部GDP超万亿城市的首位。



科创企业数量大幅跃升

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18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1家,“专精特新”企业708家,独角兽企业2家,上市企业102家;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4680家(增长150%),科技型中小企业6685家(增长820%),“专精特新”企业1312家(增长85%),独角兽企业15家(增长650%),上市企业117家(增长14%)。



新型研发机构量质大幅跃升

自2017年累计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孵化招引科技企业超6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017年284.75亿元,2019年591.2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幅跃升

2017年为9785.2亿元,2019年为11509.48亿元,增长17.52%。



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大幅跃升

全社会R&D经费支出2017年357.67亿元,2019年460亿元。



专利数量大幅跃升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17年为50.1件,2019年为69.26件,增长38.2%;发明专利授权量2017年为10723件,2019年为12392件,增长15.56%;PCT专利申请量2017年为481件,2019年为1754件,增长265%。



高端人才集聚大幅跃升

截至2019年累计引聚148名科技顶尖专家,培育创新型企业家344名,引进2862名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吸引8名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115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全市新增参保大学生2017年21.3万人,2019年39.1万人,其中硕士及以上人才数量增长一倍以上。



金融资本投入规模大幅跃升

科技银行贷款规模2017年为157.38亿元,2019年为251.02亿元,股权投资基金规模2017年为1433.7亿元,2019年为2290.65亿元。截至2019年累计成立基金规模51.2亿元,成立科创基金子基金29支。



高新园区全国排名大幅跃升

南京高新园区全国排名2017年27名,2019年15名。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